近日,《人民周刊》(2016年8月刊)以“技术+资本,多级孵化显特色——电研院企业孵化工作一览”为题,对我院独具特色的产业培育孵化模式和创新管理机制进行了详细报道。
技术+资本,多级孵化显特色
——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企业孵化工作一览
近期,东莞成电创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的全资子公司,代表研究院开展企业孵化和产业培育工作)成功晋级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这是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电研院”)继2014年获批东莞市市级孵化器、2015年获批广东省省级孵化器之后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
事实上,2008年电研院就已启动产业培育工作。当年,电研院通过成果转化方式持股孵化了东莞首家IC设计公司——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国内首款BDS/GPS双模基带芯片(TD1001)。经过多年的摸索发展,电研院现已成功孵化了68个高成长性高端电子信息项目,毕业企业16家,拥有专业孵化空间10696.76平米,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672个,培养各类企业技术人才8000余人次,并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广东省物联网创新创业基地、东莞市科技金融工作站(首批)等产业孵化资质,率先成功实践了东莞市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孵化投资资金退出机制。在发展过程中,电研院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培育孵化模式和机制。
“技术+资本”的企业孵化战略
电研院的产业培育与企业孵化工作主要以项目策划、引进为核心,以孵化载体、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体系完善、机制创新为重点,点面结合、层层推进,逐步推进“技术+资本”融合。在项目策划和遴选上,电研院根据国家、省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结合研究院自有优势,选定项目重点培育,如在前期重点培育北斗卫星导航基带芯片基础上,先后策划遴选并重点推进了北斗导航项目的产业化工作。在团队和项目引进上,电研院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物色具有企业化潜质、技术含量高、队伍成熟的项目和团队并引进到电研院载体,将团队的技术积累、成果推向市场,如“成电金盘”团队(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媒体技术团队),通过其技术成果引入落地,结合电研院载体平台,共同开展基于云计算的居民终身健康档案服务系统研发与运营;“成电精工”团队(广东省线缆联盟核心技术团队),通过与其进行产学研合作,形成系列优质科研成果并将之转化孵化,推出了单面一体HOT-BAR焊接机、AOI自动测试一体机等系列产品。在机制体系创新上,电研院采取衍生与合作项目孵化方式,通过与企业或团队在项目合作基础上,衍生新的产业化项目、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如电研院在前期“换芯工程”项目的基础上,引进电子科技大学校友朱小安到东莞创立了“东莞芯成”IC设计服务公司,将“换芯工程”的项目成果推向市场。此外,电研院还在着力筹建“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创投基金”等基金公司,为孵化企业提供资本保障,实现“技术+资本”企业孵化战略。
多级孵化的整体推进模式
多级孵化整体推进,即以平台自身发展和自我造血能力形成为导向,依托平台团队,借助平台项目资源,结合电研院产业发展规划和孵化体系,形成“平台+团队+项目+成果+基金+企业”的整体推进模式,构建“平台—事业部(独立运营)—企业(独立法人)”的成长路径,如在电研院新兴通信网络院士工作站的建设基础上,推动建立了新型通信网络中心(事业部),开展通信网络的优化设计、宽带通信网络中的交换技术、网络安全、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数据中心网络及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2014年,新型通信网络中心正式转制为公司化运作,注册成立了东莞成电智信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电研院汽车电子公共实验室的建设基础上,推动成立了EMC事业部(2012年)。2014年,EMC事业部整合电磁兼容公共实验室、IC设计公共实验室、射频研究中心、汽车电子研究中心等公共服务资源,成立了独立的第三方电子信息产品检测与认证机构——东莞市东电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企业化转制。
校地结合的管理机制创新
电研院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目标,在积极引入并转化学校优质成果基础上,积极推进“双聘与双算”制,解决参与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后顾之忧。所谓“双聘与双算”,就是电研院作为学校(电子科技大学)综合性跨学科研究中心,纳入电子科技大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心管理体系;学校对来院进行科研及产业化的校编团队,采取合同“双聘”模式进行管理和支持,对其在地方(东莞)取得的成果及相关工作量实行“双算”,同时计入其所在学院及所在中心(电研院)的考核体系,且所取得的成果由学校和中心共享。此外,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电研院结合学校政策还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明确提出科技成果通过对外转让并获得收益和回报的,可从净收益中提取不少于50%的比例用于一次性奖励科技成果创造及转化的科技人员。
未来发展锁定“精深服务”
如今,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电研院对于未来发展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进一步发挥平台在产业培育中的独特作用,推动平台与孵化企业共融发展。电研院提出了进一步“精深服务”的工作目标:“延伸”服务范围——主要是为孵化企业提供“三个保障、四大平台、五类服务”。保障之一是提供开放的、可快速拓展空间,之二是提供优质的、高增值配套设施服务,之三是提供优惠的、远瞻性政策服务;四大平台包括市场网络平台、技术支撑平台、规模化融资平台、高端人力资源平台;五类服务包括全方位商务服务、先进性技术服务,深层次财务法律服务,合作型咨询服务,定制的互动信息服务。“深化”服务内容——从原来主要提供“办公场地+技术资源”的单一服务模式逐步走入“技术+团队+项目+成果+资金+配套支持”的立体化服务模式;从开始的“团队+研究院”孵化模式慢慢步入“团队+研究院+x”的多主体合作孵化模式。同时,进一步推动企业孵化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完善电研院《企业孵化与产业化相关工作管理办法》、《投资项目遴选与论证管理办法》等制度体系。
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安规实验室
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动作捕捉工作室